日前,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對“十四五”時期寧夏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
《方案》提出到2025年,各地各類人群科學素質發展不平衡問題明顯改善,“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全區科普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明顯提升,科普活動覆蓋面和有效性進一步拓展,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全域科普體系逐步形成,全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1.5%。
根據《方案》,我區將開展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及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科普基礎設施工程、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和科普人才建設工程。
下一步,相關部門將以開展全域科普工作為契機,推動《實施方案》的全面落實,助力寧夏九個重點特色產業發展和“四大提升行動”。
寧夏回族自治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年—2035年)》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部署要求,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助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原則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黨的領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社會協同、開放合作”的建設模式,扎實推進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為加快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提供基礎支撐。
(二)原則。
突出科學精神引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傳遞科學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加強理性質疑、勇于創新、求真務實、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建設,堅定創新自信,形成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堅持協同推進。各級政府強化組織領導、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基層組織、科學共同體、社會團體等多元主體活力,激發全民參與積極性,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大格局。
深化供給側改革。破除制約科普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突出價值導向,創新組織動員機制,強化政策法規保障,推動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等創新提升,滿足全社會對高質量科普的需求。
擴大開放合作。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完善同東中部地區的科技科普合作長效機制。利用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等重要平臺,深化同國外公共衛生、科技教育、綠色發展等領域科技科普交流合作,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三)工作目標。
到2025年,各地各類人群科學素質發展不平衡問題明顯改善,“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全區科普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明顯提升,科普活動覆蓋面和有效性進一步拓展,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全域科普體系逐步形成,全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1.5%。
二、開展五項提升行動
(一)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圍繞自治區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行動,完善青少年科技教育體系,促進青少年科學素質水平快速提升,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為推動我區高質量發展夯實人才基礎。
1.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堅持立德樹人,將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貫穿于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全鏈條,形成崇尚科學的風尚,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呵護青少年科學好奇心和想象力,帶動更多青少年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志向,培養青少年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精準推進各階段科學教育。根據不同階段青少年群體特點,將提升科學素質的目標貫穿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大中專職業教育等各個階段。深化中小學科學課程教育改革,完善科學課程教學體系,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支持普通高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會機構合作,共同開發科技創新課程。加強職業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和技能培訓,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
3.深入開展各類科技教育活動。建立健全中小學?茖W教育與科技場館等場所相銜接的有效機制,引導中小學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場所開展各類學習實踐活動,促進學?茖W課升級,推動館校合作的提質增效。廣泛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學節、校園科技節、青少年機器人競賽、科普劇競賽、科普講解大賽、科學實驗展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定期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防災應急、身心健康等知識,強化珍愛生命、遠離毒品和崇尚科學文明、反對愚昧迷信的科學教育。加強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鼓勵學校成立科技社團和興趣小組,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學校每學期應至少安排1次研學實踐教育活動,每學期舉辦科普講座數量不少于4次,參與科普活動的在校學生人數應達到90%以上。
4.推進科技教育均衡發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為契機,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素養教育,助推青少年創新素養提升。推動“科普中國”優質資源在寧夏教育云平臺上線,在校園和青少年活動場所落地應用,實現青少年科學教育普惠發展。加強和鞏固農村青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山區農村中小學科學教育質量,推動科學教育和科普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
5.加強中小學科技教師隊伍建設。建立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科技教師隊伍,每所學校至少配備一名專(兼)職科技教師,為學校實施科技教育工作提供師資保障。加強科技教師培訓,將科學精神和科學教育作為教師培訓進修的重要內容,切實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科學素養和業務能力。將科技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外的科技輔導任務計入工作量,列入績效考核內容,對科技教學和課外科技輔導取得優異成績的科技教師在職稱評定和評優評先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加大農村學?萍冀處熍嘤柫Χ,到2025年,完成農村學?萍冀處熍嘤2000人次以上。
牽頭部門:自治區教育廳、科協
配合部門:自治區科技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團委、婦聯等
(二)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圍繞自治區百萬移民致富提升和城鄉居民收入提升行動,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能力,造就一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加強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不斷豐富農村科普活動和科普資源,持續提升農村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1.大力開展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圍繞鄉村振興,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分層分類開展高素質農民、農村實用人才、鄉村科技人才、農村干部等重點人群的科技教育培訓,“十四五”期間培育高素質農民6.5萬人。
2.培育重點產業創新創業帶頭人。圍繞葡萄酒、奶產業、肉牛和灘羊、綠色食品等重點產業,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寧夏12316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寧夏“三農”呼叫中心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農技推廣機構等作用,組織實施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職業技能鑒定、農村電商技能人才培訓等,舉辦農民技能大賽!笆奈濉逼陂g,培育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6萬名以上,培訓農村技能人才5萬人次、輪訓村兩委班子5萬人次。開展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訂單、定崗培訓,提高農民職業技能水平。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引導科技人員助力鄉村振興。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建立示范基地、田間學校等方式開展科技示范,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3.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科普活動。重點圍繞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綠色生產、防災減災、衛生健康、移風易俗等領域,深入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廣泛深入開展科普日、科技活動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群眾性、基礎性、經常性的農村科普活動,積極組織參加全國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
4.加強農村科普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科普精準幫扶,加強中南部地區公眾科技傳播體系和科普服務能力建設。強化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推進農村科普“互聯網+”工程,依托智慧農業等平臺,提升農村社區科普傳播能力!笆奈濉逼陂g全區各行政村的科技示范戶、科技帶頭人、科普信息員覆蓋率達到90%以上。
牽頭部門: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配合部門:寧夏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各成員單位
(三)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培訓體系,提高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更好地服務我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1.開展各類職工勞動和技能競賽活動。圍繞提升產業工人職業技能,組織開展勞動技能競賽、青年創新大賽、創新創業大賽、巾幗創業創新大賽等各類職工勞動和技能競賽活動,全面提升產業工人專業素質,培育技術過硬、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統籌利用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自治區技能大師工作室,發現、培養高技能人才。組織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
2.加強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培訓。發揮“科創中國”平臺作用,組建科技服務團隊,探索建立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雙促進機制。面向產業工人,突出從業技能和新知識、新技術學習,開展訂單、定崗、定向等多種形式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新創業培訓,“十四五”期間培訓產業工人5萬人次、舉辦創新方法大賽5屆、舉辦一線工程師認證培訓班15場。加大對重點行業領域高層次骨干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力度,組織各類創新能力研修、提升班,培訓高層次創新人才2萬人次。
3.開展日常性產業工人科普教育活動。加大面向企業科技工作者和產業工人的科普宣傳,組織專家服務團隊深入企業開展送科技活動。加大面向產業工人的健康講座、應急知識科普宣傳、心理培訓等宣傳教育活動。鼓勵引導群團組織、行業協會、社會機構等面向產業工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各類科普活動。
牽頭部門:自治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總工會
配合部門: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衛生健康委、應急廳、市場監管廳、團委、婦聯、科協
(四)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圍繞自治區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動,重點提升老年人健康素養和信息素養,使老年人健康文明生活、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明顯提高。
1.統籌推動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整合衛生健康、宣傳、民政、科技等部門和科協、工會、婦聯等群團組織以及媒體資源和平臺,針對老年人開展多方位全覆蓋的科學普及行動。聚焦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融入智慧社會的需求和困難,推動建立老年科技大學。依托老年大學、老年科技大學、城鄉社區服務站、養老服務機構、老年活動室等場所和設施,普及智能技術知識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
2.加強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機構、進家庭,開展健康大講堂、老年健康宣傳周等活動,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各類媒體,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體育鍛煉、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充分利用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科普園地、黨建園地等陣地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務。
3.進一步擴大老年人科普資源供給。建立并完善科普專家庫,開展滿足老年人需求的形式多樣、精準多元的科普活動。大力發展老年協會、老科協、老年大學等組織,充分發揮老專家的咨詢、智庫等作用。發展壯大老年志愿者隊伍。組建老專家科普報告團,在社區、農村、青少年科普中發揮積極作用。發揮各成員單位優勢,開發老年人樂于接受的各種科普資源,增加科普供給。充分利用各類科普場館開展老年人科普活動。
牽頭部門:自治區衛生健康委、老干部局
配合部門: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科技廳、民政廳、總工會、婦聯、科協
(五)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強化培訓教育,提升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決策能力,進一步增強推動全區創新發展的本領,高效服務全區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發展。
1.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找準將新發展理念轉化為實踐的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切實提高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履職水平,強化對科學素質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認真貫徹落實《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公務員培訓規定》,加強前沿科技知識和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學習,突出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培養,增強把握科學發展規律的能力。
2.強化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教育培訓。創新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教育培訓渠道和載體,將“科普中國”優質視頻資源引入寧夏干部教育培訓網絡學院等平臺,擴大優質科普信息覆蓋面。充分發揮寧夏科協黨校等陣地作用,將科學素質教育列入教學計劃,加強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養課程體系建設!笆奈濉逼陂g培訓領導干部和公務員20萬人次以上。
3.舉辦面向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各類科普活動。有計劃地組織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廠礦企業實地參觀學習,引導各級領導干部帶頭參加各類科普活動。有針對性地舉辦科普報告會和專題科普講座,引導和幫助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強化科學思維,提升科學決策、科學治理能力。
牽頭部門: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黨校(行政學院)
配合部門:寧夏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各成員單位
三、實施五項重點工程
(一)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不斷增強全區科技創新主體科普責任意識,充分開發科技設施的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1.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鼓勵國家和自治區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承擔單位和人員,結合科研任務開展科普工作。推動在評選相關科技獎項中增加科普工作指標。加快各類科技、教育資源開發轉化,充分調動科技社團和科技工作者積極性,支持學術交流與科普活動緊密結合,促進學術資源向科普資源轉化。利用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精準對接優質科普資源,推進科學素質建設戰略、規劃、機制、產業互融互通。
2.有效發揮科技設施科普化功能。推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平臺等向公眾開放科技類設施,有效發揮科技資源的科普作用。圍繞特色產業引導支持企業建設科普展示館,不斷提升企業科普服務職能!笆奈濉逼陂g,全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類設施對外開放率達到90%以上。
3.強化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責任。深入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活動,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守社會責任,自立自強,建功立業,成為踐行科學家精神的表率。廣泛宣傳自治區塞上英才、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等先進人物典型事跡,通過宣傳教育、能力培訓、榜樣示范等增強科技人員科普能力,針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主動、及時、準確發聲。
牽頭部門:自治區科技廳、科協
配合部門: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總工會、團委、婦聯、各高等院校
(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促進信息化手段在科普領域廣泛應用,強化優質科普內容供給,促進“科普中國”優質資源落地應用。
1.實施“互聯網+科普”行動。創新科普傳播內容和方式,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科普信息化建設,推動信息技術手段在科普中的廣泛深入應用。支持相關單位、社會機構和個人開發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基層的網絡科普資源。打造“科普寧夏”品牌,推進優質科普內容生產匯聚和傳播服務。
2.拓寬科普傳播渠道。充分利用報紙、電臺、電視臺、網站等主流媒體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和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臺,傳播科普短視頻等科普資源,形成融媒體傳播合力,建立全媒體科普傳播體系。
3.推動科普信息落地應用。推動自治區主流媒體及各成員單位官方網站,以開辟專欄、鏈接網址等方式,加強科普中國品牌及應用的宣傳。積極推動“科普中國”落地應用,實現注冊人數和傳播量持續增長,“科普中國”APP科普信息員注冊人數達到13萬。
牽頭部門: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科協、科技廳
配合部門:寧夏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各成員單位
(三)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納入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和服務均衡化、廣覆蓋。培育提升科普基地、科普示范點等,形成層次分明、分布廣泛、學科完備、特色鮮明的科普基礎設施體系,具備優質的科普資源和服務能力。
1.加強全區科普基礎設施統籌規劃與宏觀指導。加強科普基礎設施發展頂層設計和合理規劃,支持興辦更多公益性科普基礎設施,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建設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綜合服務設施,在新建及現有的基層服務中心拓展科普功能。推動將科普設施建設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等。
2.進一步完善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促進科技館的區域分布均衡,加大資源共建共享,進一步提升科技館體系的覆蓋率和利用率。利用中國數字科技館平臺,開發具有寧夏特色的科普資源,提升線上科普服務體驗。地方財政部門做好科技館免費開放經費配套保障。推動地級市科技館提升科普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因地制宜,建設實體科技館,全區實體科技館觀眾接待量300萬人次以上,科普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實現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和數字科技館服務縣域全覆蓋,覆蓋人口達到80%以上。
3.加強科普教育陣地建設。加大國家和自治區科普基地培育力度,創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10個,新培育自治區科普基地50家。引導和促進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博物館、機場、車站、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強化科普服務功能。以市場化機制調動社會力量,結合寧夏自然人文特點,將科普融入黃河文化、酒莊休閑、紅色主題、動感體驗、長城遺址等旅游品牌建設中,形成具有獨特性的科普研學資源。
牽頭部門:自治區科技廳、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廳、科協
配合部門:自治區民政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
(四)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做好科普工作統籌規劃,引導優質科普資源向基層下沉,更好地服務基層社會治理。探索建立平戰結合應急科普體系,推動基層科普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1.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構建自治區統籌政策和機制、地級市構建資源集散中心、縣(市、區)組織落實,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服務中心、城鄉社區服務站等為陣地,以志愿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制定推進全域科普工作實施的配套措施和辦法,推動科普服務向基層延伸。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以項目引領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提升!笆奈濉逼陂g創建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5個。
2.建立應急科普宣教協同機制。探索建立自治區應急科普工作聯動協調機制,按照突發事件不同類型,協調推進部門間應急科普宣教工作。在日?破罩腥谌霊崩砟詈椭R,利用防災減災日、氣象日、消防日、安全生產月等時間節點,積極開展知識宣講、技能培訓、案例解讀、應急演練等多種形式的應急科普宣教活動。完善應急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消防安全科普館、氣象科普館等應急科普宣教場館,推動科技場館、教育基地等設立應急科普宣教專區。
3.廣泛開展群眾性科普活動。組織開展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雙創活動周、食品安全宣傳周等重點科技科普活動,增進公眾對科技發展的了解和支持。動員全區學會、各級各類科協組織、科技場館、科普教育基地、大中小學校、企業、科研機構、社區等社會各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面向學校、社區、農村、企業等廣泛開展貼近生產生活的主題性、群眾性科普活動。
牽頭部門:自治區科協、科技廳、應急廳
配合部門:寧夏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各成員單位
(五)科普人才建設工程。
加強科普人才培養,優化科普人才結構,建立完善科普人才激勵機制,推動科普人才知識更新,增強適應新時期科普發展的能力。
1.實施科普人才培養培訓工程。落實國家和自治區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將科普人才發展納入各類人才發展規劃。加強科普人才培養、使用和評價的政策研究,完善動員激勵機制,推動將科普工作實績列入科技人員職稱評聘條件。加大面向各領域各層次科普人才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力度,推動科普場館科技輔導員分級制度,大力培訓面向科普場館、新媒體傳播等領域的專職科普人才。
2.加強科普專業人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等科技機構的作用,搭建科普服務平臺,發展壯大科普專家團隊。發揮“三長”人員(醫院院長、學校校長、農技站站長)的專業優勢,引領帶動中小學自然科學類教師、農業技術人員、醫療衛生人員等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工作。利用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對外交流平臺,促進我區科普人才與相關國家科技人文交流和資源共享。
3.大力發展科技志愿者隊伍。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組織動員科技工作者、教師、媒體從業者、高等院校學生、社區工作者等參與科技志愿服務“智惠行動”。建立完善科技志愿服務管理制度和獎勵制度,推進科技志愿服務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十四五”期間自治區科技志愿者達到5萬人。
牽頭部門:自治區黨委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科技廳、科協
配合部門:自治區教育廳、農業農村廳、衛生健康委
四、組織實施和保障條件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完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協調機制,加強對實施工作的督促檢查。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領導當地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把科學素質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本地區總體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劃,納入目標管理考核,支持本級全民科學素質規劃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各部門將科普任務納入本部門本系統的工作規劃和計劃,充分履行工作職責。各級科協組織負責牽頭實施科學素質綱要,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做好溝通聯絡工作,會同各相關部門全面推進本地區科學素質建設。
(二)完善保障條件。完善促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政策法規和科普工作聯席會議等工作機制,修訂《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普及條例》,進一步明確各類主體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三)加大經費投入。自治區各有關部門要統籌安排和落實科普經費,有效保障本部門本領域科普順利推進。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加強經費管理和績效考評,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效率,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鼓勵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投入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
五、進度安排
(一)啟動實施。2021年,推動和指導各市、縣(區)制定“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實施方案并啟動實施工作。做好“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動員和宣傳工作。
(二)深入推進。2022年到2025年,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加強監測評估,重點突出、分工合作、協同推進。查找工作實際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短板,制定針對性措施,解決突出問題,全面推動各項重點工作和目標任務落實落地。
(三)總結評估。2025年,在各市、縣(區)和各成員單位自查基礎上,組織開展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實施情況的督促檢查,對“十四五”期間工作情況進行全面總結和評估,按照國家和自治區有關規定開展表彰獎勵。